top of page

病毒周圍都係 周圍都係

流行性感冒、愛滋病、伊波拉出血熱、沙士……「病毒」因為各種可怕的傳染病而聲名狼藉。它的構造簡單得很:只是一小片由蛋白質外殼包裹着的遺傳物質。教科書描述病毒為一種需要依賴宿主細胞的寄生「微生物」,但是又將它定義成介乎死物與生物之間,「半活着」的東西。因為它沒有能力自我複製,生命週期內每個階段都完全依賴宿主,借助宿主細胞來繁殖,順帶對之造成傷害。


我們日常所認識的病毒都不受歡迎,導致 COVID-19 的新型冠狀病毒 (SARS-CoV-2) 令全球秩序大亂了好幾年,不禁讓人疑問:病毒會否消滅人類?然而,大多數病毒並非只是殺人的病原體,地球上大約有1e31 (1的31次方) 種病毒 [1],已知只有大約一千種病毒會導致人類疾病。因為引起疾病對病毒來說,其實一樣不受歡迎,尤其是如果病重的宿主在接觸其他潛在宿主之前便死去,病毒便可能無法及時複製和傳播,這顯然對我們和病毒來說都是壞事。只要比較一下 03 沙士和 COVID-19 兩個瘟疫的維持時間、傳播速度、病癥和死亡率大概便明白 [2]。


病毒在自然環境中無處不在,與宿主互利共生:它們從宿主身上獲得所需資源來複製而不會對宿主造成任何傷害。也就是說,絕大多數的病毒不會引起疾病,更可能會提供好處給宿主。它們存在於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體中:動物、植物、細菌,甚至在其他病毒之中,而宿主完全也不會為意;它們亦遍布於環境中:土壤、海洋、空氣,甚至宇宙。因此,病毒可說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物種。它在我們的身體內影響着我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、調節腸道微生物生態,還有助對付超級細菌。通過DNA測序等生物科技,我們認識到病毒在地球上所有物種的起源和演化中發揮着重要作用,它甚至是我們基因組的一部分 [3]。


原來,我們一直都與病毒共存。




參考:

[1] Microbiology by numbers [文章]

[2] COVID-19 versus SARS: A comparative review [文章]

[3] Viral 'fossils' in our DNA may help us fight infection [Science.org網頁]

19 view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